速腾聚创与小马智行展开合作 发力L4级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易车讯 日前,我们从官方渠道获悉,RoboSense(速腾聚创)与小马智行宣布展开全面战略合作。双方将基于RoboSense(速腾聚创)激光雷达产品在性能、量产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结合小马智行在自动驾驶技术和场景识别数据模型领域的深厚积累,在自动驾驶和智慧交通领域展开横跨全业务链的深入合作。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双方将通过创造性的技术迁移和大规模商业化的项目落地,推动行业的革新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安全、更便捷、更智能的出行体验和生活方式。
RoboSense(速腾聚创)联合创始人兼执行总裁邱纯潮表示,汽车产业智能化升级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为智慧交通的高速发展和融合变前册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动力。RoboSense(速腾聚创)和小马智行紧扣时代脉搏,达成了产业链优势互补、开放共赢的全面深度合作。这不仅极大地提升RoboSense(速腾聚创)激光雷达在更广泛交通场景应用的优势,也将助力小马智行加速构建跨场景、跨平台、跨领域的自动驾驶技术,赋能智慧交通和自动驾驶行业的技术进化和产业变革。
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楼天成表示,激光雷达是自动驾驶技术方案中非常重要的核心硬件,而硬件迭代与技术迭代相辅相成,互为促进。通过同速腾聚创战略合作,我们将进一步打通自动驾驶产业链资源,打造更优的自动驾驶系统解决方案和智慧交通产品,共同推进行业的发展。
全球首款车规量产交付的智能固态激光雷达
在自动驾驶出行服务领域,RoboSense(速腾聚创)将围绕L4级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的车规量产,与小马智行开展深度合作。
作为全球唯一实现智能固态激光雷达前装车规量产的科技企业,RoboSense(速腾聚创)在激光雷达领域具备领先的车规经验和量产实力,旗下第二代智能固态激光雷达RS-LiDAR-M1(简称“M1”)针对自动驾驶车规量产设计,集成度高,结构极致精简,在全球范围内率先通过一系列车规测试,拥有极高的成熟度和可靠性。
今年初,小马智行首度公开第六代面向L4车规级量产设计的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外型设计、传感器及计算平台方案。双方将基于第二代智能固态激光雷达M1平台,共同研发针对定制化场景需求的激光雷达产品,加速小马智行新一代L4级自动驾驶的车规量产进程。
小马智行自动驾驶乘用车车队
RoboSense(速腾聚创)致力于赋予机器超越人类眼睛的感知能力,守护智慧交通安全。双方将基于此次战略合作协议,结合RoboSense(速腾聚创)领先的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和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研发应用经验,以及小马智行自研云平台和规模化、全天候、常态化的自动驾驶车辆所感知的路况信息,赋能智慧城市在感知领域的需求落地和方案升级,不断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持续推动智慧城市实现治理模式、服务模式、产业发展的突破。
目前,RoboSense(速腾聚创)结合AI感知软件RS-LiDAR-Perception和性能优越的激光雷达硬件优势,已与行业伙伴就激光雷达车路协同解决方案在北京、重庆、上海、西安等城市展开深度实践与商业应用。
此次双方的合作,将进一步丰富城市智慧交通领域的环境感知产品形态和多元场景应用能力,促进自动驾驶企业在城市智慧交通领域的价值释放,构建城市智慧交通领域产业链高效融合和积极发展的生态环境,助力城市智慧交通新基建的快速银蚂发展。
小马智卡自动驾驶卡车车队
自2019年起,RoboSense(速腾聚创)与小马智行基于激光雷达硬件产锋悔埋品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紧密合作。双方将在无人货运领域深化合作,推动无人货运卡车商业化、规模化落地,构建智慧物流产业新格局。
2021年3月,小马智行推出旗下自动驾驶货运品牌小马智卡,通过建设自动驾驶卡车车队发力智慧物流生态建设。RoboSense(速腾聚创)激光雷达可提供高度精确的感知信息,为无人货运卡车提供了高度的感知冗余和安全保障。得益于此次战略合作,小马智行自动驾驶卡车的系统鲁棒性将进一步提升,加速自动驾驶卡车在智慧物流市场的大规模应用。
小马智行于2016年底在美国硅谷成立,致力于提供安全、先进、可靠的自动驾驶技术,实现交通方式的彻底变革。小马智行以“虚拟司机”技术为基础,以应用为导向,在中美两国同时布局,落地自动驾驶技术。目前,小马智行已获得中美多地自动驾驶测试、运营资质与牌照。
自动驾驶产业正在开启大规模落地和商业化运营,小马智行快速整合产业上下游资源整体联动,在多个关键领域与行业领先企业开展深入合作,过去一年中,小马智行已陆续与四维图新、英伟达、如祺出行、中国外运、一汽集团、三一重卡、上汽集团、曹操出行等产业链合作伙伴展开深度合作。RoboSense(速腾聚创)与小马智行的战略合作将拓宽行业合作生态圈,推动自动驾驶技术量产方案成型及商业化应用。
RoboSense(速腾聚创)致力于激光雷达的大规模商业化普及,围绕领先的智能固态激光雷达产品,不断丰富产业链合作生态。
目前,RoboSense(速腾聚创)在自动驾驶出行服务领域已与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元戎启行、酷哇机器人等自动驾驶企业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并在无人物流货运服务场景携手图森未来、嬴彻科技、挚途科技攻坚智能驾驶重卡量产定点项目,旗下智能固态激光雷达赢得比亚迪、一汽红旗、广汽埃安、长城汽车、小鹏汽车、威马汽车、极氪智能科技、路特斯科技、挚途科技、嬴彻科技等50余款车型的定点合作。
易车App提供销量、热度、点评、降价、新能源、实测、安全、零整比、保有量等榜单数据。如需更多数据,请到易车App查看。
北京率先试行“方向盘后无司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北京率先试行“方向盘后无司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北京率先试行“方向盘后无司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相比此前“自动驾驶出租车”在主驾驶位上配备安全员,这次则是试点开放副驾驶有安全员的无人化载人。北京率先试行“方向盘后无司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北京率先试行“方向盘后无司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1
中国自动驾驶发展再现新突破!4月28日,北京发放无人化载人示范应用通知书,百度成为首批获准企业,旗下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正式开启无人化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在中国超大城市首次发放通知书,意味着“方向盘后无人”的自动驾驶服务正式开放,相关市场主体可在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60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公开道路的无人化自动驾驶载人示范应用。应该说,这是中国在自动驾驶领域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当前,自动驾驶已成为全球创新版图、经济结构再度重构的焦点领域。我国自动驾驶也已进入落地关键期,在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方面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亟须解决的是运营资质、产品合规、监管合规等制度性建设。
作为超大城市的北京,积极抢抓战略机遇,持续加大政策先行先试力度——2018年3月,北京率先推出允许在公开道路自动驾驶测试的管理规定,并在经过一系列考核后,颁发了首批五张自动驾驶测试牌照;
2020年11月,北京发布了道路测试管理规定修订版,允许企业开展无人化道路测试;2021年10月和11月,北京又发布了无人化道路测试许可和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许可。今日,北京允许“方向盘后无人”,支持百度等首批企业开启无人化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北京的探索,对我国自动驾驶行业意义重大。无人化正成为全球自动驾驶技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如今百度等企业开启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无人化”实践,是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由测试阶段迈入商业化运营的关键一环,也是机器能够代替人力的重要考量。在安全制度的保证下,企业通过实践才能打磨出真正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在国际自动驾驶无人化的竞争中,主要竞争点就在政策创新。哪个国家能出台更具突破力的创新政策,率先实现规模化商用,更早去掉安全员,实现无人化,就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北京已经抢占先机。
政策先行,才能激发自动驾驶领域的创新能力。当务之急,就是要进一步突破与技术哗胡、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的政策瓶颈。在人工智能“大爆发”来到之前,要先妥善解决好应用中政策滞后问题,构筑在我国全球自动驾驶发展中的产业竞争力。
对此,应继续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引导并支持地方 *** 出台政策,明确支持无安全员的无人车上路,打造全无人自动驾驶汽车的载人运营政策先行区;二是加快《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修订和发布实施,从国家层面为加快自动驾驶汽车规模化商用、无人化奠定法律基础;
三是适度超前建设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发挥5G的远程控制优势,通过车路协同促进交通效率和安全性的大幅提升,带动汽车产业向智能化和网联化的转型升级;四是加快建立道路智能化分级国家标准,加快传统交通智能化升级。
当前,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已具备成为全球领军者的基础和条件。我们有理由相信,以人工智能为关键技术的自动驾驶,将驱动我国汽车产业转型以及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助力中国经济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
北京率先试行“方向盘后无司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2
自动驾驶行业连迎利好。继4月24日小马智行取得全国首个出租车运营许可后,4月28日,北京发放无人化载人示范应用通知书,包括百度、小马智行等在内的首批企业,正式开启无人化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这意味着“方向盘后无司机”的无人驾驶服务之一次在中国超大城市开放。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表示,这一系列动作为多年来默默付出的无人驾驶乱橡拦企业带来了曙光,将极大加快自动驾驶商业化的进如悉程。未来,自动驾驶这个赛道及其相关产业或将成为资本的热土。
国内首开乘用车无人化运营试点
4月28日上午,《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乘用车无人化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正式发布,在国内首开乘用车无人化运营试点。首批将投入14辆无人化车辆开展示范应用,相比此前“自动驾驶出租车”在主驾驶位上配备安全员,这次则是试点开放副驾驶有安全员的无人化载人。
此前,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制定并发布的《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乘用车无人化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规定,获得通知书的示范应用主体可在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60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公开道路的无人化自动驾驶载人示范应用。
在无人化道路测试基础上,《实施细则》对测试主体的安全管理、 *** 与数据安全、风险应对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批获得无人化载人示范应用的企业包括百度、小马智行等。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副总裁、首席安全运营官魏东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批拿到资质10辆红旗车辆在4月28日当天就可以开始上路运营,此外,目前还有30辆极狐已经获批开始在路上测试,经过各项考试验收之后,这30辆车也可以开放给公众。
魏东表示,百度在2021年就在亦庄拿到了无人化测试的许可,在此期间,百度无人车在政策区域范围内经过了大量完备的测试。从实际离线验证的情况,包括道路上实际看到的跑出来的效果来看,能够达到设定的标准,整体的综合安全性能够持平或者超越人类驾驶员。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够在这个时间点有这个能力、有这个信心把无人化的开放运营让乘客去做体验。”魏东如是说。
小马智行方面则表示,去年10月15日,公司取得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的无人化道路测试许可。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兼CTO楼天城表示:“开启无人化测试以来,小马智行正从多个关键技术指标落实技术无人化,保证系统在处理各类复杂场景时的稳定性和技术质量,并且为少见的长尾场景做足冗余预案,为下一阶段的量产之路打下扎实基础。”
据介绍,此前,小马智行已在北京、广州等多个城市开启主驾“去安全员”的无人化测试。在广州,小马智行还向特邀用户开放体验主驾位无人的Robotaxi,目前已完成近千次行程订单。
自动驾驶商业化迈出关键一步
商业化是企业的共同诉求,也是高新科技从科研探索走向实践落地的关键一步。在行业专家看来,无人车“去安全员化”是行业商业应用的重要节点。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生活服务电商分析师陈礼腾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方向盘前无司机’是自动驾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是技术层面的日趋成熟的.表现,也是商业化落地的起点。”
张毅表示,无人化载人示范应用通知书的发放不管是从法律政策方面,还是从市场应用方面、从企业发挥突破方面来看都是一次巨大的尝试。这个尝试是对无人驾驶企业规模化运营、市场适应情况的测试,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由于发放的单位是首都北京,如果无人驾驶企业能在这里成功运营,也意味着这家企业未来在全国各大城市的相关区域获得试行资格、甚至拿到相关牌照迈出了关键步伐。”张毅表示,这也为无人驾驶行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无人驾驶及其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未来可期。
这也与企业的看法不谋而合,百度与小马智行方面均对记者表示,随着昨日北京发放无人化载人示范应用通知书,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将开始鼓励自动驾驶进行无人化测试。
记者梳理发现,北上广深等城市早在2018年就开始陆续发布智能网联汽车的相关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如2021年3月,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监察司法工委组织起草《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第四十四条“商业收费”提到,使用智能网联汽车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可以收取相关费用。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方面还在今年2月官宣,年内将出台《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助推深圳率先实现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
“一线城市监管只是说角度略有差异而已,比如每个城市想重点先推哪个领域,这个可能有差别,但是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对于自动驾驶的积极性和开放态度、程度都基本上接近。”魏东进一步表示:“今年年底或者明年,我相信北上广深都会实现商业化。”
更多应用场景将接入自动驾驶
《2021年度中国移动出行市场数据报告》显示,2021年网约车市场规模约为3190亿元,同比增长18.54%;用户规模约为4.52亿人,同比增长23.83%。未来,数千亿元的市场规模以及数亿级的用户群体,将成为无人驾驶商业化落地的重要场景。
而就在4月24日,小马智行刚刚宣布中标广州市南沙区2022年出租车运力指标。
不同于以往自动驾驶公司的商业化试运营一般是在专门划定的区域内进行,或者与出租车公司或网约车平台合作,在一些许可区域内呼叫无人驾驶出租车,小马智行所取得的出租车运营许可开辟了自动驾驶商业化的一种新路径——以独立主体公开竞标,接受政策和法规一视同仁地考核检测,可以在广州南沙区内与其他出租车公司一样,同场竞技。
小马智行公司将在广州南沙投入100辆自动驾驶车辆提供出租车服务,其收费标准则按照广州市出租车统一定价标准。
陈礼腾表示,与此前的试点运营不同,小马智行获得运营许可,意味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度与安全性已达到商业化运营要求,是自动驾驶技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落地,具有里程碑意义。
来自中信建投证券的一份报告显示,当前,无人驾驶出租车的竞争格局初具雏形,头部企业竞争差距较小,行业仍处于增量竞争阶段。而无人驾驶出租车作为网约车行业的下一发展目标,也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布局。记者梳理发现,目前运营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公司包括滴滴出行、享道出行、曹操出行以及萝卜快跑等。
“2024年-2025年会有一轮相对高峰的投放期。”在魏东看来,届时与无人驾驶相关的一些国家级的配套管理办法、法律法规将具备实施的条件,行业将迎来投放高峰。“到时候这个赛道里绝不仅仅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滴滴、小马这些平台,凡是有互联网应用场景的企业一定会想办法进入,包括美团、京东等。”
“以前的交通是驾驶员开着机动车的场景,我们更多地会用手机与其他人建立联系。”魏东表示,在未来,机器人(无人驾驶车辆)自己就能联网,它会连接更多的参与方进场,届时所有的内容服务商、通信运营商等也将以自己的方式进入无人驾驶的运营领域。
北京率先试行“方向盘后无司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3
4月28日,在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举行的乘用车无人化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发布会上,百度、小马智行两家公司获得了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首批“无人化示范应用道路测试”(简称无人化)通知书,这是继去年11月两家公司获得示范区首批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许可后的商业化测试资质再升级。
去年两家公司获准的是向公众提供“主驾驶位有安全员”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Robotaxi),而此次则是获准向公众提供“主驾驶位无安全员、副驾有安全员”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即“方向盘后无人”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另外,两家公司原先20平方公里的自动驾驶测试区升级为60平方公里。
小马智行自动驾驶汽车在行驶中(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据了解,在“主驾驶位有安全员”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方面,两家均已向公众提供了超2万单的运营服务。资质再升级的背后则是,两家公司顺利完成了无人化技术规范中的10个新增检测项目,并通过专家评审。
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兼CEO彭军表示:“无人化载人示范应用的颁发是行业从无人化道路测试向无人化商业化试点过渡的关键政策节点,同时承载行业意义和技术意义。首批获得无人化示范应用许可,小马智行再次走在自动驾驶技术以及商业化发展的最前沿,为今后自动驾驶技术更为广泛的市场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而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副总裁、首席安全运营官魏东在4月28日表示,今年下半年一定会让自动驾驶出行的无人化实现商业落地。当被问及“自动驾驶汽车副驾何时没人”时,魏东称:“保守点半年以内,反正很快。”
百度汽车机器人部总监徐宝强则表示:“从技术的角度来讲,我们并没有严格区分说副驾有没有人。”
魏东和徐宝强均认为,只要主驾位置没有人,安全员坐在副驾还是坐在后排对汽车整体运营影响不大。魏东称:“一揽子监管政策释放出来后,我们现在先跑起来,把示范运营的效应先做起来。商业化其实从监管方的管理流程来讲,事前、事中、事后已经有完善的制度,我们认为是在一个季度左右的时间,至少在下半年一定会实现无人化的商业落地。”
此次,百度将会先期投入了10辆“无人车”,后续计划再增加30辆“无人车”。目前,百度“无人车”驾驶运营时间为10:30~16:00,用户可免费试乘试坐。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萝卜快跑APP试乘此次的新版“无人车”时发现车内有三块显示屏,分别为两块后排显示屏和一块中控屏,这三块显示屏的画面不仅会模拟出“无人车”的行驶路线,还会模拟出“无人车”前方的行人、卡车、小轿车等交通单元;车内另有多组摄像头,它们也会将监控画面实时传回给百度后台控制中心,以保障“无人车”的运营安全。
百度自动驾驶汽车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崔智明 摄
另外,车内中央扶手处还有一个红色紧急制动按钮,坐在副驾位置上的安全员向记者表示,新版“无人车”的限速为45Km/h,此前为60Km/h;他由主驾位置调换到副驾位置,将无法操控方向盘和制动踏板,紧急情况下也基本由车辆自行控制解决。因此,试乘全程下安全员并未进行任何操作。
百度目前在北京有600多个乘客上下车站点。百度方面认为,未来自动驾驶出行的无人化程度越高,越需要通过站点来对人、车双方进行约束。彻底无人化之后,乘客不需要向司机确定自己的上车位置,也不可能再出现乘客打 *** 让司机再向前走10米的情况,因此上下车站点只能是双方默认的位置。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此外,一个站点不能频繁上下车接乘客,不能出行一次性来了三辆车来接人的情况;也不能让乘客步行的距离太远,因此在保证交通安全的情况下,站点设计是今后运营管理需要磨合的一点。
Robotaxi将对网约车市场格局带来怎样的冲击?对此,魏东打了个简单的比方:“现在的网约车再怎么改革,无非是绿皮火车做了点发动机改进,以前是火车站售票、现在变联网售票了;而自动驾驶出行提供的是高铁,百度现在做的是让乘客从220公里/小时开始接受动车,然后接受350公里/小时,最终做到接受500公里/小时。”
小马智行获北京首批“无人化车外远程阶段”自动驾驶路测许可
易车讯 12月30日,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颁发 “无人化车外远程阶段”道路测试许可,小马智行成为首批获得许可的企业之一。获得许可后,小马智行将有序推动10辆无人化测试车在政策先行区划定的范围和时段内开启“整车无人”的道路测试。远程安全员将通过远程协助平台对测试车辆进行实时监控,并在必要情况下对车辆进行远程协助。
去年以来,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小步快跑”,已连续公布多项业内领先的关键自动驾驶政策。去年10月,先行区首次开放自动驾驶无人化道路测试,明确将“无人化”测试划分为“副驾有人”、“前排无人,后排有人”、“车外远程”三个阶段。获得此次许可之前,小马智行于11月16日获得示范区无人化第二阶段道路测试许可,即“前排无人,后排有人”的道路测试。
此次许可的颁布,标志着“无人化”测试已进入“车外远程”的第三阶段。进入第三阶段,自动驾驶测试车辆需满足测试里程、脱离率等严格的技术及运营要求。而小马智行的10辆测试车在第二阶段的测试中全程安全行驶,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除此之外,为了更好的准备第三阶段的测试,测试主体还需提供多维度的相关应急预案;同时,远程协助安全员也需要经过复杂的培训以及考核,需熟练掌握自动驾驶远程协助系统操作测试工作,确保测试安全。小马智行凭枯则借过硬技术和完备预案,以高标准的评审结果获得了许可。
目前小马智行同时在北京、广州两地进行全车无人的自动驾驶测试,为今后的“全车无人”示范应用及商业化销败亏运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亏神
易车超级评测体系重磅上线!专业、硬核、全面的汽车评测内容云集,易车年度车型榜单新鲜出炉!上易车App搜索“超级评测”,等你来看!
全球汽车巨头停摆的时候,丰田为何在加速?
一个月前,丰田重启了在中国的第四家,也是最后一家工厂的生产作业,但在疫情扩大的背景下,包括丰田在内的7家日本车企近期不得不让其国内、欧洲、北美等地的工厂停工或减产,据外媒分析,这或将导致其今年产量减少30%左右(去年日本车企全球产量为2607万辆)。
不过,即使面对业绩将遭受巨大打击的局面,但丰田并没有因此放缓推动新技术普及的脚步。
丰田只盯着“优等生”
就在最近,丰田宣布与开发自动驾驶技术的中国初创企业Momenta开展战略合作,由后者提供基于摄像头视觉技术的高精地图及更新服务,双方将共同推进丰田的自动化地图平台(AMP)在中国的商业落地。此外,今年2月,丰田向初创公司小马智行融资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25亿元),这意味着它将持有其13%的股份,成为小马智行除管理层之外的更大机构股东。
普通车迷或许会对Momenta感到陌生,但这家成立仅三年多的初创企业获得了包括德国戴姆勒的投资,与美国英伟达和荷兰恩智浦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还在2018年成为中国首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自动驾驶技术开发创业公司。2019年,Momenta率先拿到了导航电子地图 *** 甲级测绘资质,搭载其技术的车辆已开始在北京与苏州进行自动驾驶测试。
在笔者看来,Momenta的“资质”极具吸引力之外,丰田或许是看中了其仅使用消费级传感器(摄像头、GPS、IMU),即可实现自动化的高精地图建图的能力(相对精度可达10cm级别),此技术可以广泛适配多种量产传感器,再加上Momenta的自动化地图生产线可以对大数据进行高效处理,保证高精地图的鲜度,有望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的商业应用。
而目前国内估值更高(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1.87亿元)的小马智行(Pony.ai)的名气就要大多了。丰田与小马告汪智行的合作谈判由来已久,早在2019年8月就宣布了共同在中国公开道路开始试点项目。目前,小马智行的PonyPilot自动驾驶移动出行(Robotaxi)项目已在广州试点城区公开道路开展常态化运营,并于去年11月在美国推出了加州首个面向普通公众的Robotaxi服务。
除了这些新创公司,丰田还对滴滴出行(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2.37亿元)等相关企业进行了投资,而参与收购美国通用汽车旗下地图数据企业Ushr也曾引发轰动,让友商都对丰田在自动驾驶出行领域的一系列操作格外重视起来。
陆地已经不能满足丰田了
这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的背后,不能不提到丰田不断壮大的“朋友圈”。
2018年,丰田(持股近40%)和软银(持股超过40%)共同出资成立了MONET Technologies,一家致力于开发新一代出行服务“MaaS” (Mobility as a Service,出行即服务)的合资公司。与其说这是一家合资公司,或许把它称作丰田的“未来朋友圈”更为恰当。近两年来,日本除了日产和三菱之外的日本汽车企业都加入了MONET Technologies,而滴滴出行、Uber、Grad等全球知名网约车公司也加入了这个企业联盟。
2020年3月24日,丰田与日本通信运营商NTT联合宣布,双方将相互出资2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27.86亿元),加速开发利用5G通信标准的新一代汽车等产品,活用双方的技术,携手推动“智慧城市构想”。实际上,丰田在2017年就与NTT就启动了面向互联汽车的共同研究开发和实证测试了。如今,丰田与“朋友们”更大的“野心”——打造一座未来城市“Woven City”的梦想终于要起步了。
根据丰田披露的协议内容,双方将共同构建“智慧城市平台”,向关乎人、车、住宅或者居民、企业、城市等的生活、业务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所有领域提供价值。前期首先在静冈县裾野市东富士区域(Woven City)和东京都港区品川区域(品川站前的部分NTT街区)实施,随后向其他城市推广。
丰罩友睁田社物岁长丰田章男在今年1月6日宣布,要利用位于静冈县裾野市的丰田东日本公司东富士工厂旧址(2020年底关闭),建设一座“名为Woven City”的以互联汽车和自动驾驶纯电动汽车(EV)为中心、所有产品和服务通过互联网连接的“智慧城市”,初期预计有丰田员工和相关人士等约2000人入住,并力争于2021年开工建设。
有意思的是,按照丰田章男的畅想,这座智慧城市并不仅仅有满街奔跑的自动驾驶汽车,空中飞翔的也是“飞行汽车”。就在今年1月中旬,经过长期观察的丰田通过旗下的创 *** 司,向一家名为Joby Aviation的美国“飞行出租车”开发初创企业投资3.94亿美元,丰田将在设计、材料和电动化技术开发等方面与Joby合作,还将向其引入丰田生产方式(TPS)的经验。力争实现兼顾品质和成本的机体早日启动量产化。
其实,此前丰田汽车也资助了初创企业Cartivator进行飞行汽车研发,并计划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开幕时推出飞行汽车skyDrive,从空中点燃奥运火炬。2019年的时候,该公司的飞行器开发团队跑到丰田市创立了SkyDrive公司。然而,从其公布的照片不难发现,其飞行器就是一个放大并加了座位的“无人机”。据悉,这个飞行器预计2023年实现量产化出售,主打市区出租、偏远岛屿和山区接送等服务——2023年正好是日本经济产业省空中运输革命公私合营委员会认为该国可以开始营运载人飞行器事业的时间节点。
相比起来,早在2009年就成立并曾配合NASA开发过前沿异步推进技术(LEAPTech)和X-57 Maxwell(一架全电动实验载人飞机)的Joby Aviation就显得靠谱得多。按照官方说法,Joby正在研发可以垂直起降、兼备直升机和无人机等飞行器特点的电动机体“eVTOL”,其具备无需飞行跑道、320公里的更高时速(载人)、单次充电的飞行距离约为240公里的优异性能,而且起飞与降落时的噪音是传统飞机的“百分之一”,当eVTOL飞过的时候,底下的人“几乎听不到声音”。
当然了,丰田打造这个强势“朋友圈”,其主要目标还是要抢占对于电动汽车来说最为重要的中国市场。为此,丰田已经宣布将强化在华本地化生产的能力,其中包括在天津建设新能源工厂(预计投资13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83.11亿元),用以生产与比亚迪合资的纯电动车型;而一汽丰田、广汽丰田这两家合资公司的工厂也将进行改造升级,以提升产能。
为了应对全球汽车界“百年未遇之挑战”,丰田正在进行着不断的改革与整合以实现创新,而在这个不断提速的过程中,丰田章男可谓身先士卒。2018年,丰田章男就提出要让“丰田变身为帮助人们带来各种各样移动乐趣的出行公司,”今年3月3日,他又在公司内部强调:“我必须为新一代(丰田汽车人)做的事情是找回‘丰田特色’。”这无疑展现出了这位61岁的“掌门人”的勇气和紧迫感。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评论已关闭!